
3月23日至24日,本周佛教心理学课程如期在上客堂龙华三会厅开讲。除了继续学习《胜鬘经》外,本周开始,由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的杨俊老师带领大家研读《杂阿含经》。
阿含,意为传来的圣教集。《阿含经》包括《长阿含经》、《中阿含经》、《杂阿含经》和《增一阿含经》,比较忠实地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、应机说法及一生行迹,朴素地讲述了佛陀的有情观、世界观、生死观、解脱观,详细地解说了佛陀的三学、四谛、十二缘起、三十七道品等修行原理与方法,同时如实地记录了原始僧团的重大事件,诸大弟子的日常行迹,与印度当时的政治现状、经济生活、风俗文化、地理气候、各种宗教思想、哲学思潮及相互的交涉。《杂阿含经》是“四部阿含”之一,近现代学者认为,它是佛灭后“五百集结”中最早集成的一部经典,以“五蕴”、“六入处”、“十八界”为禅观,对“缘起”、“四圣谛”阐释,了知一切法是“无常”、“苦”、“空”、“无我”,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。
杨俊老师在导读中,与大家探讨了研习《阿含经》的原因、首先选读《杂阿含经》的原因,以及研读《杂阿含》的要点,随后便进入了正式的学习。学习中,大家首先对卷一的一至七段进行了文句疏通,了解了无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以及运用正思维、知、明、断、离欲等进而得心解脱。
而在本期的《胜鬘经》学习中,我们继续围绕着“一乘”与“三乘”的关系进行讨论,所谓“对三名一”、“破三名一”、“会三归一”、“三即是一”、“覆三名一”、“非三非一”等,皆是以三乘为方便、以一乘为真实,是权智与实智的关系。这也是《胜鬘宝窟》宗旨中重点阐释的道理。
尹邦志老师继续讲述《胜鬘经》
合寺僧众齐聚课堂听讲
仔细研读《胜鬘宝窟》宗旨
复杂的术语名词很费思量
师父与尹老师讨论“智”的问题
夜深,我们还在学习
恒强法师编著的《杂阿含经》校注本,是我们的学习教材。
导读,《阿含经》的由来
杨俊老师
《阿含经》的集结
《阿含经》的传播
《阿含经》的译出
前来听课的信众——青城豪生酒店的樊总,每周周末都来学习。
晚上的课程
疏通文句,普修师诵读经文
为了解文意,大家多次齐诵经文。
窗外夜已深,学习的热情依然高涨着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