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“念念智周于法界,广度众生皆不退,乃至虚空世界尽,众生及业烦恼尽;如是四法广无边,愿今回向亦如是。”
《普贤行愿品》,出自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通篇讲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: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,四者忏悔业障,五者随喜功德,六者请转法轮,七者请佛住世,八者常随佛学,九者恒顺众生,十者普皆回向。
遍诵全文,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菩萨那行愿无尽的发心和精神。学人诵读之余,亦深深为菩萨的境界所感动,并总结出些许体会,以作学佛路上的助益。
一者发至大心,行无上道。
学佛要靠发心,发心不同,学佛的目标和成就便有所不同。华严经是为经中之王,境界宏伟,视野开阔,佛教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的度量在其中体现无遗。普贤菩萨是为十大愿王,发十种广大行愿,修福增慧、利益群生。
我们学佛,亦应有华严经里的至大心量,将心界从视线所及扩展到虚空法界,发菩提心,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;更应有普贤菩萨的殊胜行持,任愿心为动力,行无上佛道,修行证果,自度度人。
发心莫大于成就菩提,修行莫大于成佛度众,有至大心,行无上道,必定有所成就。
二者发勇猛心,难行能行。
学佛路上,逆缘重重。当我们凭着最初的发心踏入理想中的三宝殿堂时,却往往会因不时出现的种种障碍而退失道心,这其实都是我们信心不坚的缘故。
世间苦空无常,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,为的皆是净化内心,转化外缘。因此,我们唯有勇猛精进,迎难而上,行一切难行苦行,趋向圆满解脱,方不枉学佛意义。
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实为修学的十步路径,从礼敬诸佛至普皆回向,包含了诸如礼佛、布施、忏悔、闻法、回向等修学次第。菩萨具足万行,而凡夫修行却往往只偏重或停留于某些方面,或只是布施,或终日闻法,不能圆满诸行。今学普贤行愿,当福慧双修、悲智双运、自觉觉他乃至觉行圆满。
三者发长远心,行愿无尽。
学佛贵在有恒,坚持不懈地前进,最终必有善果。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普贤菩萨的行愿乃尽;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,菩萨之行愿亦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我们为佛教、为众生而发心,誓愿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不独今世发愿,来世乃至生生世世都发愿,生菩提心,常随佛学,圆满人格,广度众生。
所谓发心容易行持难,行持容易恒持难,三大阿僧祇劫,成佛之道可谓漫长而艰辛。但修学菩萨道者,就当有不忍圣教衰的护法精神和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心肠,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,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,努力建设自他心中的佛国净土,营造更多的佛国世界。
悲智行愿,是四大菩萨的殊胜修持,也是无数学人前进的座右铭。悲智是处理问题和转化烦恼的方法运用,而行愿则是脚踏实地和认真具体的体悟实践。悲智双运,行愿无尽;不尽有为,不住无为,学佛一生,具此发心,具此行持,方不负诸佛菩萨的教诲矣。
(普谦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