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About Puzhao Inner Peace Healthy Lifestyle Puzhao Zen-Tea Urban Bodhi -manda Charity Cause Material of Buddihism Circulating
寺院每一天
[Date:05 Oct, 2013 | number of visits:]< Previous Menu
2013/10/5 9:43:16
师父的智慧开示

      (编者按:10月4日晚,应一批修炼瑜伽的信众所请,师父在选佛场与大家分享了佛法智慧并解答了大家对于人生、生活等方面的疑问,妙语连珠,精彩纷呈。有感于师父的智慧妙语,特此整理出开示录音文稿,与大家共享。)

师父:

 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,我们能够坐在一起。从某种角度上,实际我是不太会讲经说法的,我不是一个“法师”,尽管大家都在叫“果证法师”,我比较喜欢打坐,更希望大家把我称作一个“禅师”,因为双腿一盘,无需多言,不用太讲话。但是呢,身为一个寺庙的住持,好像不给大家供养几句又不妥的。实际上,作为佛弟子,特别是我们出家的师父,众生有需求,我们都要法布施,本来就不应该拒绝的。

  我也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一个修行境界,不知道需要什么,那么我就从我个人角度,以我20多年学佛的经验,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学佛体会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大家都在说佛教、佛法,什么是佛教?表面上,大家看到寺庙的金碧辉煌,哦,那是佛教的;上面塑了佛像,哦,就是佛教的;有烧香拜佛的,哦,那是信佛的。那佛教究竟讲的是什么呢?其实佛法的语言很精练的——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

  当年,在唐代时候,有个鸟巢禅师。鸟巢禅师,顾名思义,他的居住地是在树上,做了一个像鸟巢一样的地方,他长期在树上打坐,是一个非常有道德修为的高僧。当年的白居易,香山居士,去参访鸟巢禅师,就问:“佛法到底讲的是什么?”禅师就给他讲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白居易很失望,他说,这个三岁的小孩都知道。禅师就说,三岁的小孩都知道,八十岁的老翁都做不到

  所以呢,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,如果从儒家的角度讲,就是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。大家听着,可能觉得佛法讲的怎么是这么粗浅的事?用现代汉语讲,就是说好话、做好事、存好心,做个“三好”人。这是最直白的,这就是佛法讲的。

 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呢,不是我从书本里学的东西,算是我的修学体会、修学经历吧。在我的人生当中呢,有几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深。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呢,就是我想说的这几句话。

  我是农村长大的,从小要做农活。那么在农村呢,稻田里里会长稗子,也会有很多水稻种子发芽。我的母亲常常就说,人不要做“焦芽败种”,这样你就是多余的人,社会也不会接纳你。就是说,一个人,一定要对社会有用,千万不要是个“焦芽败种”,让每个人看到你都讨厌你、远离你。那时候,我只是觉得这句话可能对我人生有重要性,但是有多重要,我不知道。但是,这句话改变、纠正了我思想的很多行为,就是,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
  在学校里,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,是个女老师,可能是因为当时班上的女同学不怎么听话,她就说了:“你们要是现在不努力学习,长大就只有围着锅边转。”你们知道“围着锅边转”是干嘛的?就是煮饭的。当时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,我就暗暗下定决心,决不围着锅边转。

  我家里是四姊妹,我是老四,前面有三个姐姐。夏天的时候,她们常让我煮饭、烧火,最热的事情让我做,我就坚持不做,宁愿挨骂都不做,就不围着锅边转。这时候,我的母亲就说我,你不做事情,有本事就去深山里踩条路出来。这是对我影响比较严重的,虽然说者无意,但听者有心,我就对这句话上心了,就是深山里面踩条路出来。

  在我成长过程当中呢,我就不停地反思应该走什么样的路。随着读初中、高中,我看着身边的人,特别是我的三个姐姐都一一结婚,走上了人生的轨道。这时候,我就在探究自己的路,我觉得我应该走跟常人不一样的路,我不愿意按部就班的,像世俗的人结婚生子。这些话对我的影响很大。

  出家以后,也得遇了很多高人,他们对我说的话就更让我的修行进步很快。因为那个时候,还有一个“我”,还有一个执着的“我”,“我”希望自己走什么样的路,“我”希望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成就,还着眼于眼前的小范围、小东西。但是,当我接触到我的一位恩师,大家都叫他“陈伯”,他给我讲了一句话也是让我受益匪浅。什么呢?就是,人与人之间要比大气,不比小气,大气的人、大心量的人、大格局的人才会成就。就是,有心量的人,所谓“量大福报大”。

  实际上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发现了,你越是计较得多,越是找不到快乐,而快乐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,不计较、不比较,你就快乐了。可是,我们都在计较、比较当中,永远都有一颗攀缘心,所以找不到快乐。所以,他让我们要比大气,不比小气,如果你是老板,你去跟员工吵架计较,你是不是就把自己放得太低了?放得跟员工一个水平了?我们要着眼于高点。所以,这句话对我的影响,跟我后来的努力都非常有关系。

  还有一句什么呢?就是,一个人不要怕别人沾你的光,只怕你没有光给别人沾。其实有很多人来找我们帮忙,他来找的时候是相信我们能够帮助他,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施舍了钱财,比如命里有80万、捐出去80万,就没有了,不是这样的,我们说,舍出去的东西就不是你的了,你命里有的80万转过头又回来了,这就是因果。佛法最基本的教理就是因果,这也是对我的震动比较大。因为深信因果,你就会觉得很坦然去接受一切,一切都是因果,我们说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”我们过去到底种了什么因,今生感到的果报就是过去种的因的果报。因为只怕你没有光给别人沾,你没有能力怎么去帮助别人?之所以能够去帮助人,是因为你有能力,所以能力越大,帮助的人越多,所以不要怕别人烦恼你,只要你如如不动。

  然后,遇到一个禅师,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参禅嘛,比较喜欢禅的境界、禅的清净心,所以当时我就在问我的师父,怎么样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呢?少一点烦恼呢?我们的师父就说,禅讲的是什么?就是直下承当所有的选择都是我们自己在做选择,我们需要承当我们的选择,因为一有选择就会带来结果,结果就有好的、坏的,我们不能说,选择的当下是因为想要好的结果才选择的,但实际上选择的当下,好坏两种结果都在那里,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承当。我们发生的一切,要学会接纳,不要去抗拒。这个,我很受用,在我以后的修学当中对我帮助也特别大。直下承当,你选择了出家就应该断欲去爱,直了成佛,只有这一个目标没有其他的;你选择了家庭,就要为这个家庭付出和包容,不要说我看到的事优点,怎么相处两年缺点全出来了,其实缺点全在那里,只不过你没看见而已。所以,我们需要的是承当。

  然后,就是星云大师给我们讲了几句话。是什么呢?在日常生活当中,有四个原则,“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。”

  “对上以敬”——年龄比我们长的都算是“上”,我们的领导、前辈、老板都是“”长,我们都要有恭敬心,而不是说我的能力比他强,他凭什么当老板呢,他什么都不做,就在那里做官,有这些都是不妥的,都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。我们直下要做的就是“对上以敬”,他是我们的上师,我们就要恭敬,我们所有的成就、成果都来源于上师的加持。

  “对下以慈”——对我们的下属。晚辈、孩子们,比我们小的,要给他们慈悲的心让他们快乐。慈是予乐,悲是拔苦,慈悲的概念就是解除他的痛苦、给予他快乐。我们对下,就要以慈,慈爱他们。这是可以放在日常生活中的,放在我们公司里、单位上,放在我们身边都可以用的。

  “对人以和”——就是说,每天都有素不相识的人,有缘无缘的,认识不认识的,都有。就像国庆大家出去旅游,碰到很多人都不认识,都要和气相处。大家都是为了快乐嘛,才会不辞辛劳地去九寨沟,去长城,或者去哪个景点,但是大家都玩得不开心,为什么?就是对人不和。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人以和,认识不认识的都要和气,以和为贵。和而不同,我们允许别人有他们的想法、见解、行为,并不是说要大家都做到一样,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,但我们要做的就是“和”。

  “对事以真”——在做事上面,老板布置的事,领导交代的事,或者自己发心要做的事,就认真去做,不要轻言承诺,但是一旦发心就要去做。诚信是人最基本的东西,“诚”是一个言字旁、一个成功的成,也就是说,如果你信守自己的言你就能成功,说话要诚。对事这一方面,我们就要认真去做。

  我呢,就是用这些话一直在激励自己,我吸收到东西。对所有世间发生的一切,我们要有一个接纳的心态,我觉得发生了,那还有什么需要抗拒的呢?没有嘛,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,接受它、面对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。当时,5·12地震的时候,普照寺也垮了,也是一片废墟,但是呢,因为我们是佛弟子,所以当下就接受了。但是,我们有很多身边的人,接受不了自己孩子的离开,甚至一直回避着这个问题,比如说孩子都去世几周了,还给他摆饭碗、摆筷子的,都不相信,不愿意去接受。其实,这能换来什么结果呢?除了自我欺骗,让自己工作生活不在轨道上,有什么好处呢?没有什么好处嘛。所以,我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,当下发生就当下接受,这跟我们开始讲的“直下承当”一个道理。 

  今天我接待了一批客人。其中有一个人,她的老公才60岁不到,就老年痴呆了。她跟我说,她在四面楚歌当中。四面楚歌,大家知道很惨的。她跟我讲的时候,都要流泪。其实我呢,也在吸收这样负面的情绪,但是我还得耐心听下去。她之所以会觉得四面楚歌,是因为没有接受,没有接受夫妻几十年,突然对方变得像小孩、不认识自己、甚至有暴力倾向,甚至常常走丢,现在送到医院里住,他的兄弟姊妹也不欢喜她这样做。她就活在一个抱怨的世界里,没有接受。

  其实我们说,人的正能量,每天思维都是善的,自然就有正能量过来。你每天都在抱怨世界不公平,你的负面能量就会叠加起来,越来越重,因为你的抱怨没有使你的环境改善。所以我今天跟她讲,要学会接受。她的姊妹来说,你把他送到医院里,没人情,你就念“阿弥陀佛”,开口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闭口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念佛的时候,一念“阿弥陀佛”心里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,阿弥陀佛都给你接过去了。就这样。人可以什么都没有,但是千万不要没有信仰。她现在这种状况,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信仰。信仰是人的根,我们根都没有,你说怎么牢,这个世间只有随波逐流,因为没有根嘛,所以我跟她说,你要好好信佛,估计她还听不进去。

  我们身边常常都有这么多的苦难,但实际上,佛早就说了,有求皆苦,求不得苦,生老病死苦。她说走丢了,我说丢了就丢了呗。可能,常人不会这样思维,但我会这样说,因为众生都有自己的业力,就像我们循着自己的一条路走到普照寺一样的,每个人都有个牵引,我们不要把自己弄得那么伟大,觉得很多人都在在乎我们,其实哪有那么多人在乎你,吃饱饭、好好睡觉就可以了。

  这些话,虽然不多,但是影响了我一生。普照寺走到今天,也很顺利,对我自己来讲,我也很满足,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强大的能量,地杰人灵。当年,陈伯教我看风水的时候,就跟我们讲过,天有天运,地有地运,哪怕一块石头也有自己的命运,铺在地上就被人踩,把它刻成佛像就让人拜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。普照寺这块地运有一百年,这是一块正能量,我对它充满了信心。你们在这里练功也好、吸灵气也好,都会对你们有所帮助,最重要是你们的心可以沉下来。其实人就是要时不时地让自己沉下来才可以,为什么要到四五十岁才有积淀呢?就是因为年龄的增长,经历的增多,所以有些沉淀了,如果我们早早地沉下来,可能会领悟更多东西。

  大家有什么要问的?  

  王先生:我现在不知道该问什么,但是我觉得您讲得特别好,接受,我对这个词非常非常欣赏。什么事情,我觉得大家都要接受,不接受的话,已经植物人了、已经去世了,你还不接受的话,还坚持的话,痛苦的是你自己。

  师父:对啊,当下发生的一切,我们都要接受。因为只有接受了,你才可以面对,这样内心抗拒,你才是让自己增加烦恼啊。我常常讲,就像打针一样,你害怕打针,一害怕,精神一紧张,扎得更疼,是吧?甚至还扎不进去,再扎第二次,这痛苦加剧的嘛。实际上,接受的当下,痛苦就在减弱。

  王先生:其实我的问题,基本已经帮我解决,就“接受”两字已经基本上帮我解决了,我心里面的顾虑啊,您这两个字已经就解决。真的真的,非常非常好。不管对与错,对自己有利没利,都要接受。

  师父:我们说存在就是道理,它已经发生了,它有它的因果,你不接受怎么办呢?你抗拒,只是对自己的无知,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惩罚,因为这样会让你没有清明的思想去看待这件事、处理这件事。如果接受了就不一样了,接受了,我们的心会心平气和,心平气和就有智慧产生,就知道怎么样去处理了。

  王先生:像我的今天跟我的明天就不一样,您告诉我“接受”了,别的人还在原来的观念里看我,他还不接受,那么您用正能量告诉我怎么来处理这个?

  师父:我们的心外没人,身外也没人,所有的都在这里——心里面。你说他在说你也好,在乎你也好,其实是你在在乎,始终是自己的问题,我们说一切唯心所造,外面没人也没事。比如说你不想烦恼,别人给你烦恼,你都不可能烦恼。因为你不愿意烦恼嘛,不要,就像送礼,我给你提东西来,你说不要,那我还不是只有提走。就这样一个道理。是你想要的,实际是你想要的,你怕被忽略嘛,每个人都怕被忽略,所以才弄一个自己很重要的概念出来。

  王先生:这个觉悟我还没有,没到您这个境界。

  师父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,我们要走自己的路,不要去重复别人的路。 

 

  有人问:师父,我想问问关于实修方面的问题。冥想和观想,是有相似之处还是怎么样一个关系?

  师父:冥想也罢,观想也罢,反正对我来讲,我会觉得都是妄想,都是念头在作怪。实际上,我打坐,就只管打坐,不会去想什么佛光照体啊,或者是数息啊观呼吸,我修的是曹洞宗的默照禅,就是只管打坐。因为我觉得,观想还是在作意,还是在打妄想。但是呢,那也还是个方便法门,对于妄想心很多的人,就需要去观佛嘛,总是好事吧。    

  有人问:我请教师父,规划跟妄想有什么区别?

  师父:规划,就是你对事情的规划安排?(对)都是你妄想出来的呗。对啊,我们所有事都是无中生有的嘛,我们要建一座房子,先要起这个念头,然后房子就慢慢建起来了,对吧?都是念头在作怪。比如说这几天辟谷,你们觉得很难过很难受,实际上也是念头,因为是你“觉得”难受,你没有给自己加正能量,如果你告诉自己不饿、是一种习惯,既然是习惯都可以改变嘛,我可以养成这样不吃饭的习惯,也可以养成吃饭的习惯,这就是个习惯而已。就是自己不愿意去改变而已,因为养成习惯了,就有个习气,习惯性的势力在支配着我们。我们修行,就是要扭转这个习惯性的东西。不是说习惯了,就好了,习惯有很多坏习惯的。

  问:那么在人的生活轨迹当中,很多方面需要有规划,或者就是您所谓的妄想,那就是必须要有的,我们怎么来处理好这个?

  师父:妄想不是不好的,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打妄想,“我要做什么啊”这些都是打妄想,实际上佛教讲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,三心都不可得,我们在那里计划着今天、明天、未来,对吧?但是做这件事情,修行人需要的是不执着,就是我们要做这个规划,至于明天还有没有我们,因为生命无常嘛,还是可以有远景规划,这是可以的。

  问:您说的意思是顺势而为?

  师父:对,顺势而为,不打那种“买10块钱彩票中一千万”的妄想。

  问:我在见您之前有很多很多疑问,但您刚刚就两个字“接受”,我觉得就没什么问题,您讲得很清楚。那我现在就想,妄想跟规划,就是这个,刚才叶老师讲冥想,打坐坐下来要想,您觉得……

  师父:就包括我们念“阿弥陀佛”,我们都说它是妄想,知道吧?只不过是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句佛号上而已,因为这样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把心念集中在一处,我们做事情肯定能成功的。我们说你打妄想,想东想西,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,结果都错过了当下,没去当下努力。

  问:就是当下努力了,如果我们执着地按照规划去做,那这个…

  师父:对的,相当于我们有了个宏伟蓝图嘛,挺好的。比如成佛就是我们究竟目标了,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成佛,那我不管,至少我在这条路上,只要我在这条路上走就可以,总有一天能够到目的地,至于时间快慢,甚至几世、十世、几大阿僧祈劫,那跟我无关了。

  比如我自己也有很多想法,做养老院啊、学校哦、讲堂啦,我也有很多规划啊,做就行了,顺势做,做不成也无所谓,我不把它当成一定要克期求证的东西。

  问:您顺其自然的做,但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,是被逼无奈,是必须做,因为我们的孩子啊、老婆要等着吃饭呢。

  师父:那你就不是被逼了,因为你找了一个承当的理由,你已经有了承当的理由。我们说,为什么想保持平衡点,我们这个身心是平衡的,那么就是你做每件事都要给自己找一个承当的理由,你不是被逼的,因为为了你的孩子,你要去做,这就是你要承当的东西。它不是逼你的,这是欢喜心啊,要不你就不要老婆孩子吧,你离婚一个人嘛,也没关系,只要承当。世间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,逃不开的,这时候我们怎么找平衡点?就是找一个理由承当。比如说你,如果不去努力工作,你的老婆孩子就饿肚子,孩子以后就上不了好学校,这就是理由了嘛,这时候你就用欢喜心去做了,而不再是被逼无奈,如果被逼去做,你是做不好事情的,因为你带着太多负面能量。应该有欢喜心,知道吧?

  问:我能不能用您刚才“接受”那两字?

  师父:对,承当和接受是一个道理,就是给自己找一个承当的理由,接受的理由。

  问:真的,一个“接受”可以解决很多很多问题,所有的私心杂念用“接受”这个词都能化解。  

  问:我们现在问您问题啊,是问过去式、现在式还是将来式,您觉得更有把握帮我们判别对与错?

  师父: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没有把握帮你们解决问题,我只是觉得出家人直心是道场,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我有什么感悟就讲我的感悟,至于能不能帮到你们,那就是你们的事了。没有想过一定要帮到,没有这个概念。

  问:谢谢您的坦诚。因为我们跟您在一起,是用仰望那种的。

  师父:不用仰望,今天跟你们坐在一起,你们也看见了就这么平凡一个人。

  问:您在我们心中是相当高大。

  师父:那是你们的想法,跟我没有关系。我知道自己,这点还是比较清楚的。别人说你是大师也好,了不起也好,都是别人的事,跟我没有关系,也即是作为一个人,修行的当下是认识你自己,认识自己是什么样一个人,真正的需要是什么。很多时候,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东西。可能都是一个虚伪的需要,比如说爱慕虚荣啊,别人有好东西我没有啊。实际上这件东西有没有都没关系,拿给你也没啥用处,但你就会为了那份虚荣,去想要有。

 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,就是让你去认识你真正的需要,我是什么样的人,应该在什么样的层次,或者我应该提升到什么样的境界,就是了解自己。因为我对自己的了解,所以我对大家就可以坦诚。我不需要虚伪地去说我的神秘一面,没有什么神秘的,就是这样朴实的。

  问:我们有时候去寺庙“开光”,当我们戴着那个的时候,我们心里边特别特别踏实。

  师父:这就是念头的作用嘛,自我暗示。好像说,这个珠子,师父念过经的,戴起特别有力量,正能量。实际上就是一个念头,我们训练的就是这个念头。

  有人问:现在很多人都在寺庙里烧香拜佛啊,都是有所求。

  师父:现在烧香拜佛的人,属于功利性的佛教,或者叫交易性的嘛,我给菩萨上了一炷香,菩萨要保佑我平安。你想平安多少钱啊?烧一炷香就可以保平安了是吧?但是呢,确实可以起到作用,还是回归到刚才说的念头,自我暗示在里面。比如今天去普照寺烧香了,人家都说普照寺特别灵,我今天去烧香了,给菩萨说了我的心愿,好,相信菩萨会保佑我。其实是信念的作用在改变他,并不是说烧香的行为改变了他,是信念,是自我暗示的作用在改变他。你说有没有作用?还是有作用的,但是,不可能说这种烧香拜佛会让他们进入到禅修、体悟佛法真谛。在日常生活中来实践佛法,因为他们信的是功利性的佛,那就是一个交易,烧完香下来就走了。还是会有好处,但这种好处来自于自我暗示,来自于这个念头。

  问:除了自我暗示,行为上的,您觉得会有能真正给予正能量的东西吗?

  师父:有,但是很弱,他那时候正能量没起来。是他相信烧了香、给菩萨诉说了愿望、菩萨会保佑我,他这个能量才起来了,自我暗示才起作用。

  问:我理解的,中国13亿人,来普照寺烧香的就是几百、几千人,我在他们里边,对于其他人来讲,我吸取这个正能量可能要比其他人要多,多很多,因为13亿跟几百几千人比较而言,当时我在那儿的时候,也是想那么多人没来,而此时此刻我在这儿。

  师父:这就是缘分了,但是所有的缘分是要靠自己创造的。每个人都说缘分如此,缘分如此,这种是很消极的。缘,就是条件的意思,条件是需要创造,种下这个因,但是不去创造条件让它结果是不行的。

 

  问:想问问这个命和运。

  师父:命运,反正我是信命的人。

  问:我们国家常讲《了凡四训》。

  师父:《了凡四训》说改变命运嘛,但改变命运需要大善或者大恶,除非大善大恶才能改变,否则我们都还是受着先天格局的变化,但修行也可以改变命运。修行为什么可以改变?因为断缘了,就创造另外一个条件了,它让恶因没有起现行,我们在修行中全都去增上缘了,全是善的,恶缘就没机会成长。

  问:您刚才说认命,想听听怎么解释?

  师父:我是认命的,反正有命无命都是天命。真的,我这一路走来都是这样的感觉,但是呢,我也相信能够改变命运,那就是修行。你看尽管努力,后面都还有一句话,所谓尽人力,听天命。所以,我直接就是认命的。

  问:有没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一些预见?那太遥远了不?

  师父:也不遥远,你看乔布斯他就带动了人类生活改革,引领我们进入科技时代,这就改变了人的命运了。

  问:您举这例子太恰当了,我是搞手机的,这例子太专业了。乔布斯他整个改变了手机的形式。

  师父:对啊,他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,就引领时代前进,就把人类生活习惯给改变了。所以刚才说遥远,其实不遥远,只要每个人发心,用你的思想去改变人类。只要你有这个“场”就可以做得到,你可以先发心嘛。

  

  有人问:我有一个问题,刚才您也谈到了放下执着对于参禅悟道,我们是应该怀着一颗执着的心去,还是应该放弃执着呢?这个有点迷惑。

  师父:我们首先要了解,放下是一种境界,放弃是一个行为。你刚才说的放下放下,是不是我就可以随缘了,不用打坐了,那是你已经放弃这种行为,不行的。放下,是放下对这件事情的一个执着,比如我们希望自己要怎么样怎么样,我不用执着,我打坐就打坐,只管打坐。

  问:也就是不问结果,只求过程是吧?

  师父:你所谓的结果早就在那里等你了,那需要你问嘛。

  

  有人问:两口子老打架这个怎么解决?

  师父:这就说到婚姻问题,为什么现代人婚姻不长久?维持得不好?就是因为现代的男人缺乏阳刚之气,女人全是刚性缺乏阴柔之美。女的把阳刚之气都拥有了,那还要男的做什么?男的把自己变得柔软了,女的要你也没用,大家都活在自我空间里,要回归本性,还是应该女性阴柔。其实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女人,女人找好了,三代都不错的。真的。你想,女人相夫教子,孝敬公婆,表率做出来了,孩子也就跟着学了。实际上就是我们女性太解放了。

  问:女人要温柔似水,也要看她遇到的男人是不是值得她这样?

  师父:不是这样,如果你们都已经成家立业,还有什么值得不值得呢?就全身心的付出嘛。很多人结婚的时候就想着离婚怎么办,那就没有全心进去嘛。都成家了,不全身心投入怎么行?你跟这个人结婚,你就做出选择了,你的选择就会带来好的结果和不好的结果,就要承当嘛,你不能只接受快乐的一面而痛苦的一面就不要了嘛。既然是你选择的,这个家庭是你自主选择的,那就要接受这个家庭当中的一切变故,因为世间无常,一切都会发生变化的。当下能不能全身心地进入很重要,因为它决定了你未来的果。你结婚的时候就想万一对我不好,这里面就已经有负面因素在了。

  

  有人问:今天我在外面看见一位师父绕塔,我对出家的修行行为有一点点质疑,就是看他绕塔很自在,一个人进入这种非常舒服自在的境界。但是我想,如果他有这种自在和体悟,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这个世间,把他的这种自在传达给更多人会更有意义一点?

  师父:这是每个人的发心不同,有的人就发菩提心,有的人只发出离心,出离三界的苦。佛教不是分大乘、小乘吗?有的人就独善其身,我觉得这个世间太苦了,我是不来的,至于你们想来是你们的事,好,这就是属于小乘的,只有出离心;还有一种呢,就是知道这个世间苦,觉得太苦了,但是希望你们能够跟我一起脱离这个苦,那么就要发菩提心,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属于大乘的。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的。所以,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做,我们只看自己怎么做,别人在绕塔,我随喜,因为我做不到每天去绕,我做不到的事就随喜别人,因为别人做得到。同样,你发了大乘菩提心,你要去广利众生,好,他做不到,他就随喜你做得到。不冲突。

  问:普照寺里的修行师父,能够像您一样就在这里跟我们分享,就是因为您在普照寺里面有您的地位和大家对您的信任,那么一位普通的小师父,她可能就是扫地的或者说刚刚进入佛门,她能做的可能就只是修自己。

  师父:对啊,那个时候已经很不错了,她能够扫除自己心底的烦恼,也在修炼,只不过每一个法师都需要一个积淀,一个成长的过程,这样她才可以回答信徒们千奇百怪的问题。这个过程是没有关系的,只要你看见那棵苗子在长,就很欢喜了。我收小徒弟就特别欢喜。所以要出家就趁早啊。一笑。

  

  有人问:刚才在大雄宝殿,有两位老奶奶就说,其实已经皈依了,就是年龄比较大了。不可以了。佛教有这种年龄上的规定吗?

  师父:会有啊,要不然,老了才出家,大家还要请人照顾你。一笑。开个玩笑,其实从佛法来讲是没有这种规定的,都讲因缘嘛,缘分成熟了,哪怕80岁也可以出家。只不过现实人生要残酷一点,你80岁了,谁来照顾你啊?

  问:其实今天在大雄宝殿上晚课的时候,就找到答案了。就说,我内心是非常非常渴望,在磕头的时候,抬头看到佛像庄严,就很激动,就想到一个词叫“慈悲”。就想到自己家人,我今生来就是有因果的,我在那儿想明白了这一点,我就想把他们都照顾好可能就是我今生最大的一个修行。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我身边都很开心。

  师父:你刚才都还发菩提心,现在又退回去了。刚才都说法师绕塔只是利益自己,修得很自在,希望一个出家的法师更多去利益众生,其实那个时候你的希望就是你的愿力在发这个大心。但是你现在说只是照顾好父母,这个心又回去了。一笑。实际上,大家有个误区,觉得好像就是对父母不好。出家是最大的孝,“一人得道,九族生天”,出家,父母应该是很欢喜的,因为我们修好了,他们自然就得度了。出家又不是不认家,佛家最讲孝道嘛,你们看《地藏经》,里面就讲光目孝母,里面很多故事都是讲孝道的。出家的孝是大孝,不着眼于天天陪他。以后,师父会修一个养老院,出家的法师的父母就有地方住了。

  

  有人问:精神压力大,睡不着觉怎么办?

  师父:是你觉得睡不着觉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,其实我们总以为失眠会影响第二天,但你在床上翻来覆去是最耗神的。你就起来打坐,坐着不睡,第二天精神一样好。是我们给自己输入了一套错误的程序,程序错误了肯定结果就不一样,打不开界面了。你就想,睡不着是好事,有更多的时间来做修行,打坐的过程对人的身、心、灵的气场很好的。你让自己坐着,想睡的时候再让自己去睡。

  问:您的意思就是睡不着就坐在那儿?

  师父:对,你就接受它,不要去抗拒,怎么睡不着啊?明天工作又怎么办呢?不要这样去想。睡不着,好嘛,精神旺盛嘛,我就来打坐修行啊,双腿一盘什么都过去了。

  问:鲁迅有一篇文章《阿Q正传》,您说我这种......

  师父:你有阿Q的精神也可以啊,反正你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方法。那些都不是问题,精神压力大这些,都是自己胡思乱想搞出来的。钱多了呗,你全部舍出去,布施出去,睡不着才怪咧。你睡不着就起来打坐,或者念佛,念得确实想睡了就去睡,心里边一定不要接受“我睡不着这是坏事”,哪里,不坏,自己多看书,熬几天夜就没问题了。我偶尔也会失眠,失眠就起来打坐或者看书,看经书不行就看小说,一看,一会儿就睡着了,我不会翻来覆去折损自己的能量。

  问:师父一说接受,我感觉整个人都软了,感觉问题就没那么严重了。

  师父:就是没那么严重嘛。还有一句话跟你们分享,就是“一切都会过去的”。你所执着的东西会过去的,你爱的东西也会过去的,留恋的、怨恨的东西一切也会过去的,所以你会什么睡不着的。

  问:师父,要是结了婚的人想出家就必须离婚哈?

  师父:对,这是必须的,肯定要手续办好哦。

 

  有人问:师父,您能讲讲佛教修禅宗和修净土有什么区别吗?

  师父:其实,禅净应该说,“有禅有净土,犹如带角虎”,修禅的人能够念佛,就像带了角的老虎,力量很大的;“有禅无净土,十人九错路”,如果只关心打坐,不去念佛,十个人有九个都会走错路。

  问:禅就是打坐,净土是以念经为主?

  师父:没有,净土主要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为主,但念佛也要有念佛三昧,才可以有往生西方极乐的本钱。还是要得“定”,实际上,禅定是共法,不管你哪一个法门,都要修“定”。就像你们练瑜伽,要让自己修行境界提高,都要有定。外道也要修定,佛家更要修定。

  

  有人问:佛教传来中国的时候,就有没有比丘尼?

  师父:有。当时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,佛在世的时候她求出家,但佛陀不收。其实女众出家要感恩一个人,就是阿难尊者。当时佛陀不允姨母出家,阿难去求情,三请佛统一收女众。佛说,阿难,你这一求,会让佛法早灭五百年呢。一笑。就说佛教有了女众出家,佛法就会遭灭五百年。但是佛最后还是允许女众出家了。他的姨母就是最早的比丘尼,大爱道比丘尼。我们成都有个爱道堂,供的就是她。女众就由此而来。

  问:现在泰国啊、柬埔寨这些好像就没有女众?

  师父:没有,小乘国家就没有。即便你看到现在有比丘尼,但当时佛还给我们制定了很多戒,八戒,八敬法,就是我们对比丘有八种恭敬。哪怕你是80岁的比丘尼,见到8岁的比丘,要磕头。就这样,比丘是神圣的。

  问:有点儿男尊女卑?

  师父:我后来研究印度史,发现这也很正常,因为印度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。佛教之所以很快与中国文化融合,就是因为中国当时也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,就融在一起了,成了本土化的宗教。你现在去印度,也会看到,要是出车祸,碾死一个女孩可能就赔5千,要是碾死一个男孩就得赔5万了,还是不公平的。

  问:现在佛经都是梵文音译过来,他们念经的时候能懂吗?比如《心经》啊。

  师父:《心经》已经是翻译过来了的,当年玄奘法师西求佛法,他在印度呆了18年,精通了五印度的语言,也精通了梵文,加上本来就精通汉语,所以他翻译的肯定没问题。

  问:那《心经》一般人都看不懂,有很多术语。

  师父:不是看不懂,是人们没用心,你静下来读,古人说“读书千遍其义自现”,你把《心经》读一千遍,看你懂不懂?有没有下这个功夫嘛,功夫下够了,就成了,什么都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
  

  有人问:我有一朋友,是居士。他现在面临很大问题,他是居士但也娶了老婆生了孩子,也读过很多书,讲佛法也是一套一套的。但是他心里有很多问题,很纠结,他经常说自己是在火上烤的感觉。他是一个挺好的技术人员,他每到一家公司都工作不久的,他心里知道应该先养家糊口,再去修行佛法,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做不长,会跟人家有矛盾,就辞职。一直这样漂,后来又开始吃素,又拜了师父。但是他觉得他的精神还是很受煎熬,已经受不了,开始吃素了,又开始酗酒。他跟朋友交流,我们所有的解释开导都没有用,他还是那样,永远是一个轮回的状态。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?

  师父:出在他心里边,是有心魔。

  问:他也知道有心魔,但就是解决不了。

  师父:所有的理论知识,必须通过行为,要下功夫。我们理上明白了,功夫不够,到处说理是不行的。比如你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,到了单位上,你跟同事关系搞不好,为什么?因为有“我”嘛,有“我”就觉得他们都不行,自我特别强烈,所以,他功夫不够,压根就没功夫。

  问:但是他每天都打坐。这种有什么解决的办法?

  师父:也许你们觉得每天打坐就是下功夫。我觉得,要怎样去降伏他自己,最大的贵人还是他自己,其实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,只是不肯对自己痛下杀手。比如像他这样,就不应该去有一个家,因为他不能负起责任来。对一个居士来讲,现在家相修行,不要去盲目崇拜。他的徒众多了,大家围着他说话的多了,他会忘记自己,会忘记自己的使命是什么,修行为了什么,何况他已经选择了成家,成家就要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,就要有养家的能力。

  现在学佛懂理的人太多了,爱学习的人多,书本翻得多,谈果论经说起来头头是道,但是佛法讲的是修证的功夫,一定要去修。比如说宽容,我们友好地包容一切,这是一句话而已,但是我们要修行什么呢,要让这天性自然地显发出来,成为我们个性中自然的东西,这个就言行一致了,你明白的理就成为自己的东西了。但如果你遇事的时候,一样火冒三丈,你的宽容在哪里呢?就在书本上,还是理,还是没有与你合在一起。我们修学佛法,明白的所有东西,一定要经过修证成为我们的天性自然显发出来。

  

  有人问:您对佛教末法有什么看法?

  师父:对末法,个人见解,我是不那么相信的。法应该是长存的,所谓正法久住,它是一个规律嘛,一个法则。但是为什么有末法呢?因为是人心衰微,是我们的心在衰微,人心向善的少了嘛,功利性都比较强了,你去修证下功夫的时候少了,对佛法的需求就衰微了。但是,这只是一个阶段的问题,我相信再过两年,世间人对宗教的信仰是很有需求的。中国有2忆人信佛,还有11亿的空间啊。

  有人问:您在打坐的时候如何让自己的心念平息下来?

  师父:我没有作意让它停止,其实也做不到念头停止的。我做了这么多年,从来就没有停止过,它只是偶尔,一刹那,突然妄生而已。但是我们知道念头不住,一个念头它不会呆得太久,它很快就过去的,无所住而用其心。它不住,我为什么要去执着它?要去切断它?我就这样坐着,大不了就感受说,把它放到一个点,比如观呼吸而已,但很快就没有管了。

  问:有没有这种无念状态呢?

  师父:它会有,当你觉得是无念状态,那个念已经起来了。打坐中确实有很多东西,妄生啊,恐惧感啊,什么都会有,不管是什么,你都要知道心外无物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凡是我们看到的东西,都是虚妄的,都是心里边产生的。包括我曾经打坐听到一声叹息,你想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一声沉重的叹息声,真的是汗毛竖起来的。但我知道那个依然是自己内心的东西出来。就是了知心外无物就好,就可以接受很多东西。

  问:您能做到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?

  师父:想就想吧,但想的东西不会坚持太久,它会如流水一样过去了。

  问:刚才开始的10分钟打坐,您没想什么?

  师父:我确实没想什么,就静静地坐着。因为没有作意它想什么。

      大家:感谢师父的开示,今天受益良多。

      师父:阿弥陀佛!感恩大家!